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藝術人能看什麼?

0
425


【發佈日期:2014-10-07 非中池藝術網 文/王士源】

今年年底,台灣各大紀錄片影展接連端出好菜,一檔接過一檔,要讓影迷們週週跑影展,大飽眼福。 緊接在「2014 CNEX 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之後,「第九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更接力上映,從10月9日至19日,共播映134部紀錄片。 今年對TIDF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轉折。TIDF從過去2年一次的「紀錄片雙年展」,改制為每年舉辦,並以「再見‧真實」作為主題,來呈現這次國際級的亞洲影展。 而在TIDF挑選的片單中,台灣攝影先驅鄧南光,在早期創作的8mm電影數位修復版,也將於在TIDF世界首映。開幕片《活在三里塚》,則插入許多日本攝影大師北井一夫,與三里塚有關的作品畫面。 在片單裡,還有黃明川導演《一個女藝術家之死》,該片記錄藝術家許淑真的創作歷程與生命探尋,此片同時入圍台灣競賽和亞洲視野競賽。陳芯宜、江國梁執導的《山靈》,則記錄裝置藝術家王文志的創作故事。

是紀錄片?還是錄像藝術?

而今年台新藝術獎首獎蘇育賢作品《花山牆》,與錄像藝術家袁廣鳴《佔領第561小時》,也入選本屆TIDF影展片單,並被歸類為「比紀錄片還陌生」的單元內。 TIDF「比紀錄片還陌生」集合多部難以被定義的短片。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認為,片單裡的短片都以獨樹一格的方式,來呈現人們在當代的各種處境,這些短片也都在挑戰紀錄片的定義與語法,能激起人們對紀錄片的更多想像。

蘇育賢《花山牆》以紙紮人為角色,紙紮屋為背景,在鏡頭前演出一場「生死大戲」,細述紙紮屋裡的人情冷暖。對蘇育賢而言,傳統紙紮屋裡的陳設新舊並列,有日治時期西式的洋樓、現在PS3與過去的大哥大,就像一張照片重複疊影。 而台灣的生活狀態,也正是如此,一路從清末到現在自由經濟主義,一路疊影出來。這樣細膩隱喻台灣斷裂的殖民歷史的《花山牆》,在獲得今年台新藝術獎大獎後,至今仍被討論不斷。

袁廣鳴《佔領第561小時》,則在今年太陽花學運撤出立法院前夕,獲邀進入立法院紀錄。袁廣鳴採用空拍攝影機,緩緩記錄下學運佔領立法院的生活樣貌,再用數位後製將裡頭的人們消去,創造空無一人的立院景象。

在《佔領第561小時》裡,隨著空拍攝影機緩緩向前移動,裡頭不見媒體記者、學運學生,只剩下在立法院生活過的痕跡。影片再配著國歌慢速播放,立院議場頓時變得冷靜、莊嚴,像是教堂,也像是夢境,創造出一個奇觀。

一個藝術家之死 圖/TIDF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