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時間:2014-11-14~2014-12-28重覆於每週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100至2100)
活動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 百里廳- 台北市北平東路7號
負責單位:台北國際藝術村
一個藉由藝術家所提供的作品、飲食及言語所組成的表達……
「藝術家們在TAV」是一個要求藝術家在不同場景裡呈現自我的活動,其包括一組自主發展的展覽內容,以及一場為熟識與陌生的朋友精心整備的餐會內容,也就是說,這是一個藉由藝術家所給出的作品、飲食及言語所共同組成的表達,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在一種合作的概念下,使得將於同一個空間裡發生的三個藝術家的個展亦能共同結構成一個有意思的聯展。
「朱百鏡、戴翰泓、謝牧岐在TAV」是本系列第四檔同時也是最後一檔展出,而這三位屬於同一世代的藝術家所展出的內容或多或少體現了今日藝術實踐面向的多樣性。相較於「可以做什麼藝術」對於「藝術可以做什麼」更感興趣的朱百鏡,在展覽中發表了其所關注並與之持續交往的數位街友的生命經歷寫作――一個使得他與街友們得以同時成為藝術家的行動;作品經常同時涵涉現實與抽象空間的戴翰泓,在本展中回顧並再度執行了其於日本橫濱黃金町實踐的一個計畫――一個探討藝術家的介入所能扮演的角色及意義為何的行動;近年嘗試以不同生產方式介入繪畫過程的謝牧岐,此次在其自創品牌「M&P牧岐與繪畫」下推出一系列有味道的顏料,並同步展出使用這些顏料完成的畫作――一個藉由改變生產工具以改變繪畫的行動。
「朱百鏡、戴翰泓、謝牧岐在TAV」自11月14日開展當日,將陸續於11/14(五)、11/28(五)、12/12(五),於展場內分別舉辦個人的餐會活動,預計邀請的賓客除TAV駐村藝術家外,也將於網路上公開徵求有興趣與會的觀眾,在提供這項獨特體驗的同時,我們也期待透過於網路上發表的與會者的書寫,讓其他觀眾看到他∕她們於期間的領會與感覺。歡迎有興趣和藝術家共進午餐的朋友加入展覽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artists.at.tav)並密切注意相關訊息!
朱百鏡
我幫了一個藝術家
「台北國際藝術村」與「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間有一個隱形的軸帶:散置在捷運與忠孝東路實體軸帶之間的微型場域;十字路口推著制式的工作車販賣烤地瓜的媽媽們,捷運站出口販賣「大誌」(big issue)的街友們,在假期出現於華山週邊廣場的咖啡車等;依附著藝文活動,與兩個主要的藝文活動區塊共同鋪陳了特殊的「藝文地景」。「依附」作為一個動詞,讓藝文地景達到其完整性與飽和度。
建構藝文地景的過程中,藝術家曾經試圖透過對於生產工具的補綴,進行藝文地景在空間形式上的強化。然而訪談的經驗裡,街友的自白扭轉了藝術家進行藝術生產中的認知:「流浪」表達了街友對於生活方式的選擇,街友的身體並非全然的受經濟條件支配。對於「需求」的理解上,實體的空間改善被視為負擔,而真實的需求來自於「維持」這樣的生活方式所必須擁有的支應性條件。
街友作為街友自身,除了生命經驗具有其研究與敘事價值之外,街友作為一個生產者,其教育與職業背景賦予他們另一層生產的潛能,在訪談中被揭露出來。
《我幫了一個藝術家》中,說明街友在流浪中的身體經驗如何成為文化經驗的可能性。「流浪的身體」被視為街友的生產材料;此時街友生命經歷的寫作具有兩種不同的價值:身體經驗作為資本之外,寫作中的故事性與文學性讓身體經驗「作品化」,讓街友轉變為藝術的生產者。語義上,變成藝術家的街友幫助了一個黔驢技窮的藝術家進行藝術生產,藝術家自身也幫助了一個具有生產能力的街友成為藝術家。
戴翰泓
Behind One Piece
我們所欲改變的、抹去的過去,或許正是現今的價值所在,如不是,也是藉著這歪曲、不正的骨幹,一步步的生長、轉變。表面上,我們砍去了這骨幹,企圖只留下當下所想要的,但在意識之流中,或人性的現實上,它將永遠永遠地存在。
2013年中,我受邀至日本橫濱黃金町現地創作,在一個正用藝術把過去的風化區做滌洗的社區中,我有了上面文字的想法,進一步地,我也思考當藝術家介入這樣的計畫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意義為何?
我創作(改造)了一個大型機械空間裝置作品去容納這樣的想法,然後在這裝置中我又置入一些小作品成為它的功能性物件──黃金,一個我塗上金色顏料的石頭,隨著顏料的凝固,也把這一切凝結在上頭。黃金作品可以被販售,但只有真正黃金價的1%。
現在黃金又因為它的重量,成為了展示這個故事的功能性物件,撐起被轉換成展示功能的門板,又再度出現在展覽現場,一樣的可以被販售,但必須拿同等重量的東西來交換。
《One Piece》這個作品名稱是聯想到日本海賊王漫畫的名稱,也是故事中在尋找的寶藏,推薦我至日本的關渡美術館也有個展間名為One Piece;在字面上也有「一件作品」、「整體」的意思,於是作品名就用One Piece串起了黃金與黃金町,連結了台灣與日本、歷史與當下的想像。
謝牧岐
繪畫的味道
約莫十多年前,於攝影課拍攝了家中香料工廠及員工們,當初的動機蠻單純的,是想將這充滿氣味的環境記錄下來,相片中的成員除了來自中國、泰國及台灣本地外,也有印尼的華僑。香料與人都是來自世界各地,但製作出的成品,是台灣味的滷味包。雖然滷包的味道是多種香料的集成,但對我來說,它就是一個時間與空間的縮影,承載了人們對於飲食、味覺的記憶,這味道時至今日,不時會在我的生活中出現,香料粉塵與汗水混雜的味道。
基於這樣的經驗,我一直有個想法,希望將這具有味道的記憶方式,轉化到藝術創作上。繪畫屬於一種創作的媒介,透過不同媒材用具及人為操作,產生獨特的藝術語言。觀看繪畫作品時,觀者看什麼或是看到了什麼,是我感興趣的部分。除了圖像與命題上所給予的線索,每次的觀看經驗中,我總是好奇「這張圖怎麼畫出來的?」用了哪種畫筆、顏料、畫布……這也成為窺探繪畫過程的一種路徑,在之中,媒材選用也決定成品樣貌。
在我近兩年的作品中,多是以不同生產方式及場域去介入繪畫過程,進而討論繪者的身份問題,因此改變繪畫生產的要素進而影響結果,是我一貫的路徑。基於上述經驗,衍生出讓顏料具有氣味的想法,除了能給予觀者視覺上的閱讀外,也提供味覺的感知。此次展出計畫將延續《M&P牧岐與繪畫》作為品牌的方式,將製作一套自有品牌顏料,在展場內進行商品式的推銷、銷售與試用等方式,顏料就是作品本身。使用顏料的繪畫過程,如同料理的調味般去設定,讓繪畫得以稍微脫離觀看的角度,讓它不再只是一張繪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