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位學員於課後交流時,對方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市面上方法論跟思維工具這麼多,該怎麼挑選適合自己使用的?
這個問題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因為在商業世界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些嶄新的方法論與思維工具,在媒體雜誌與出版社的大力推廣之下,讓很多人認識這些新的方法論與思維工具,甚至一時之間成為熱門話題,蔚為風潮!
上述情境,不知此刻正在看這篇文章的您,腦中是否出現熟悉的場景?
每當有新的方法論或思維工具出來的時候,有的人成為忠實信眾,有的人則是不以為然,但是有更多的人處於觀望與疑惑中….
有鑑於此,請容敝人在下分享一些自己挑選工具的經驗與觀點,以供大家參考,雖然純屬個人意見,但仍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為學而學而忽略目的?
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都把我們訓練成很會解題的學生,卻不知在現代世界裡,能夠提出一個好問題,才是企業所需要的好人才!
很多人囫圇吞棗學了一堆工具跟技巧,卻不知道自己把這些所學可以用在何處?首先在挑選方法論與思維工具時,重點不在有多新潮,關鍵重點應該回到自己身上:
我現在最該解決的核心議題是什麼?
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我有一小時拯救世界,我會花55分鐘去確認問題為何,只以5分鐘尋找解決方案。」
方法論跟思維工具….其實就是愛因斯坦所說的解決方案,連全球公認的智者–愛因斯坦先生都認為,要能妥善解決問題,重點不在後面的解決方案,而是先把問題確認清楚!
因為方向不對,努力就白費
就像神兵倚天劍再好,如果是用在挖礦一途,其效果還不如一把爛鏟子!
2.假設前提與使用限制?
天底下沒有完美的思維工具與方法論,也不可能一招就能走天下,因為這些思維工具與方法論之所以會存在,背後都有其時空背景!
運用方法論跟工具之前,請先花時間做功課
就像很多人常用的SWOT分析,我曾經因為幫企業客戶執行一堂策略工作坊的時候,很清楚地記得,那位MBA教授在課中跟那些企業高階主管提醒,很多人常用SWOT分析,但是在使用之前,卻未必有想清楚以下問題:
你比較的對象是誰?
如果沒有清楚定義比較對象,你又如何知道自己寫出來的優勢算是優勢?
如果沒有清晰定義的比較對象,又如何能確認自己寫出來的機會算是機會?
當年這個教授的提問簡潔有力,卻直指核心!即便事隔多年,身為助教的我至今仍然記憶猶新,尤其當我回頭看我自己以前寫的SWOT分析,很多自以為是的邏輯根本站不住腳!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變得更認真去看待,每個方法論跟工具背後的假設前提與使用限制!
以商業人士耳熟能詳的PDCA循環來說,最早是由美國學者愛德華茲·戴明提出來的概念,而在工業化大量生產的時代,被日本企業用得淋漓盡致,進而發揚光大!
事實上,PDCA的確很適合用於穩定、可預期的情境,而在VUCA時代,開始有歐美商界、矽谷運用另一套方法論,那就是OODA循環,依照著Observe(觀察)、Orient(調整)、Decide(決策)和Act(行動)這四大流程,讓人在短時間內更能因應環境即時動態調整!
方法論跟工具本身沒有對錯,重點就是–
我們需要先清楚自己的問題情境是什麼,並且熟碾這些方法論與工具是在何種情境下可以發揮作用?可以做到些什麼及不能做到什麼?
3.社會文化差異與影響?
當今很多方法論跟工具來自歐美,當這些方法論跟工具傳自亞洲時,鮮少人會思考一個問題:
這些論點在歐美文化適合,但是在文化差異頗大的亞洲文化中,是否也能一樣適用?
相信大家應該都有買過衣服褲子的經驗,通常我們選好心儀款式之後,最後會希望店家幫忙修改一下尺寸,以便讓我們更合身!
其實方法論跟工具的道理也是一樣!
因時制宜比搬套經典還重要!
就像我在進行OKR目標管理課程時,也會經常跟學員說明,雖然世界上很多知名企業在應用OKR取得佳績,但是不代表適合他們的方法,就能搬套在你的組織中,所以會建議在組織使用OKR的時候,不要急著套用現成表單,因為OKR是一個開源系統,而是先要掌握OKR的基本思想與原則,一旦掌握本質,你才能根據組織業務與管理現狀,靈活自訂變成你們組織專屬的「OKR」!
4.是歸納研究?還是能用?
我自己在學習新的方法論與思維工具時,我對其中的成功案例都會抱持質疑的態度,同時很認真思考一個問題:
這個方法論是事後歸納出來的?
還是真的依此落實出來的成果?
其實有很多的方法論或思維工具,是人們事後歸納總結出來的,但是任何案例都有其天時地利人和,如果單純就以結果事後蓋棺論定,就貿然認為他們一定是按照這套方法論與工具才能成功,是否太過武斷?
為了更具體說明這個現象,我引用日本作家山口周先生『成為新人類』一書中的觀點,作者採訪了很多厲害的創新者,發現一個很有趣的道理–
沒有人是為了創新而實現創新之舉的!
這些創新者只是想解決眼前的問題,最後解決問題的手段,剛好是劃時代的創舉,於是被吹捧成『創新之舉』!
如果各位有興趣,非常推薦各位可以去看看『成為新人類』這本書,尤其裡面有大篇幅談論到:創新的方法論為何會徒勞無功?有興趣的朋友請自己去翻閱,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我並不是說事後歸納總結出來的方法論與思維工具就一定不好,只是在決定應用之前,還是得先思考清楚,因為關鍵還是在於適不適合自己 ? 尤其成功案例遇到的問題情境,是否與自己相似?這是我認為最該思考的問題。
5.有去用才會對你有用!
任何方法論跟工具,在其鎖定的問題焦點上,通常會有其一定成效!但凡事都有一體兩面,工具猶如水一般,能載舟亦可覆舟,工具本身沒有好壞,端看使用者的動機與使用方法,對於工具本身沒有建立正確的認知,再好的工具也只是事倍功半!
工具就是有用就有用,用過方知對與錯!
其實我也鼓勵大家,不要害怕去質疑與挑戰現有方法論與思維工具,雖然說工具要多多運用,但是思維不能被工具綁架,永遠要記得,這些方法論跟工具的存在,就是為了幫助人們解決問題,如果有必要,要有勇氣去改良、甚至去創造適合自己的方法論與工具!因為目的遠比工具還要重要,沒搞清楚這點,錯用工具只會造成更多問題!
最後,我認為不管方法論或工具有多好,最後關鍵還是在人!
任何方法論與工具的推行,都不能只把焦點放在事情本身,如果忽略「人」的因素,再好的工具機制都無法真正落實在組織中!如果忽略組織相關利害關係人,甚至會帶來紛爭與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