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d 劉于遜,四年前在外商擔任業務經理,專職於網路移動裝置類的業務銷售,從卸下外商光環到邁向艱辛的創業之路,轉眼已四年。這四年來,從兩個人到三十七人的設計與研發團隊, CHOCOLAB 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研發出的57支APP中,有27個冠軍APP、超過670萬的累計下載量、120萬的活躍用戶,亮眼的表現,也獲得了之初創投等投資人的青睞,並於2015年剛完成最新一輪3000萬的募資計畫。
APP your life
CHOCOLAB,是一個致力於透過研發各類型APP讓生活更美好的公司。主要的應用程式皆為免費模式,(延伸閱讀:別再問免費怎麼賺錢了),除了亮眼的用戶下載量與成長量,今年的CHOCOLAB將藉由水平整合,串聯各類型APP的使用者使用數據,為廣告商找到更精準的投遞標的,舉例來說,Davidd發現,常使用韓食料理應用程式的使用者,也常用音樂程式聽五月天的歌,那麼當為五月天所代言的韓式料理餐廳進行廣告投遞時,這兩個應用程式的使用者便成為Davidd的優先選擇。(推薦課程:APP企劃 及開發管理實戰課程)
一個人作夢 夢想只是空想
一群人作夢 夢想就會成真John Meyer
不只是走在夢想的路上,這一次,Davidd要告訴你,怎麼做好APP
APP成功心法
1. 解決問題,創造需求
要賣「阿斯匹靈」還是賣「維他命」?這個在創投業廣為流傳的比喻最早出現於Dan and Chip Heath在Fast Company所連載的專欄之中:維他命可以讓人變健康,屬於「如果有會很好」的商品,但需要花費極高成本在教育人們創造需求,但是阿斯匹靈能止痛的特性,屬於「一定要有」的產品,可以立即消除人們現今在生活上遇到的問題,也能讓市場立即意識到產品的存在。
2. 思考行動裝置的特質
解決了問題,教育了觀眾,下一步便是思考比例問題了。行動裝置的即時性與快速性,還有相較於舊有桌上裝置的個人化,是製作APP是否能呼應消費者需求的重要特質。
3. 「Top Down」 and 「Bottom Up」
好的產品要從市場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兩邊一起去思考,若自己的APP可以同時滿足供需,那就是有機會成功的APP了。
4. 不同APP類別的先天宿命
許多人在研發APP時只考慮到APP的快速性,保留天數與使用次數是兩個重要關鍵:我們不一定會每天都瘋狂使用計算機,但是我們可能有某一周瘋狂迷戀Candy Crush這個小遊戲。因此,在設計APP時,必須先認清自己所設計的應用程式的先天特質,才不會在上架之後對下載量與流量過於患得患失。
5. 多元的獲利方式
使用性與黏著度是兩大關鍵,使用價值高黏著度也高的應用程式,如經濟學人雜誌或是Spotify,付費方式便是以訂閱收費為主,如Line會利用貼圖販售獲利,Spotify與KKBOX以月計費訂閱;而黏著度高,願付價格低,則會以廣告作為收益來源,如臉書;一兩個月使用一次,但是非買不可的APP,如Adobe Reader等等,就會是一次性收費為主的應用程式。(延伸閱讀:為何在KKBOX看不到廣告?織田紀香:不看點擊、不做導購的廣告策略改革)
應用程式的模式評估:活躍使用者X使用頻率x願付價格(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APP行動裝置類別總整理
大眾媒體(udn、yahoo新聞):活躍使用者(大)X使用頻率(大)x願付價格 (小)
利基行媒體(vogue):活躍使用者(小)X使用頻率(大)x願付價格(大)
輕度遊戲(POKOKANG):活躍使用者(大)X使用頻率(大)x願付價格(小)
重度遊戲:活躍使用者(小)X使用頻率(大)x願付價格(大)
6. 不斷優化
上架後的APP,才是戰爭的開始。當使用者湧入,他們也會帶來新的問題與新的需求。他們會是讓APP更好的試金石,也有可能加速不良APP的淘汰率。
沒有奇蹟,只有累積
四年的新創經歷,讓Davidd意識到,成功從來不是一蹴可幾的,然而,一連串的失敗,有一天,回頭一看,你已經成功了。
【問與答】
問:APP廣告投放上,跟其他聯播往比起來的優勢是甚麼?
答:聯播網的欄位常常作為一般欄位做銷售,平均價格因此拉低,但我們的APP優勢在於精準,還有數據的蒐集與解讀。
問:經常行維護的APP有幾隻? 那要如何維護精準廣告?
答:8~10支,我們也會自己維護自己的APP,而2015年的年度計劃裡,與我們合作的APP也會加載我們的SDK,來蒐集使用者數據與分析,讓廣告投遞更為精準。
(文、圖/天地人文創,Jack Liao2016.12.20審編。網頁資料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抄襲;歡迎分享轉載文章,並附上出處與網址,內容如有指正,敬請來信告知,我們將不勝感激,E-mail:service@tiandiren.tw)
> > >延伸閱讀:開創App商機-方白科技
> > >延伸閱讀:「一定要創過業,才知道要有多痛」-電商平台 Fandora 的創業經驗談
> > >延伸閱讀:跟機器人聊LINE?LINE 台灣技術總監:未來人人都能有鋼鐵人的 AI 管家
> > >更多【 跨產業沙龍 】活動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