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Google實習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夢想,根據網路媒體INSIDE報導,有位在麻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Dartmouth分校攻讀電機工程學位的學生Feynman Liang,透過Coursera、Udacity、edX 等 MOOC 平台,完成了36門課程、精進不同領域能力,後來順利得到Google實習機會。除了美國高等學院瘋MOOC平台課程之外,根據天下雜誌報導,台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呂世浩在 MOOC 平台Coursera上開設的「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推出短短幾周就吸引超過4萬3千名學生註冊上課,且根據Coursera統計,全世界最受中國學生歡迎的華語MOOC課程,前四名全由台大包辦。
不出門知天下事 獲google實習門票
MOOC是什麼?MOOC英文全名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中文譯為大規模網路免費公開課程,目的是為了讓廣大群眾能透過網路連線取得學習資源。文化大學推廣部MOOCs事業發展處主任游弘宇表示,「線上教育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教師授課的方式,不僅學生可以遠端學習到專業領域課程,教師也可以透過線上平台在短時間內接觸到很多學生。」(延伸閱讀:Google日曆不是日曆,你沒想到的10種活用案例教學)
線上翻轉教育產業 從美、中看台灣
MOOC除了改變教育方式之外,也改變了教育產業。舉例來說,2015年4月,LinkedIn花了15億買下線上教育平台Lynda.com,讓職業培訓課程培育出來的人才,能夠直接進入人才媒合平台。游弘宇提供數據表示,2014年全球線上教育產業規模達1300億美元,預計2017年將達到2600億美元。其中,北美市場在2014年產業規模為688億美元,保持全球領先;西歐則以292億美元占全球第二;亞洲雖以206億占全球第三,但成長快速,達17.3%。(推薦課程:VR影視產業解析暨商業應用案例系列課程)
而各國線上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不斷冒出、各有風采,以下為美國、中國、台灣3國之線上教育機構比較:
⊙比較1:美國線上教育機構
游弘宇接著表示,美國著名線上教育機構包含:Coursera、UDACITY、edX、KHAN academy、Udemy、Lynda.com等等。其中,Coursera、UDACITY、edX、KHAN academy為偏向正規學制的線上教育平台,至於Udemy與Lynda.com偏向職業技能培訓性質。然而,每個機構有不同的商業模式,例如:
1.Coursera:其與全球各大專院校合作,提供多樣化免費課程,但學員在結業後若需要證書,則需要另外付費才能取得證書。
2.UDACITY:其課程提供免費與付費課程,若需要後續服務,學員付費後會被分配一位助教,可以與其討論課程與作業。
3.Udemy:為C2C平台,一般社會大眾若有興趣開課且有專業Know-how,就可以主動在平台上開課、收費。
4.Lynda.com:付費後在一定期間內可以無限觀看課程。Lynda.com也與美國知名大專院校合作,免費提供學生使用。
⊙比較2:中國線上教育機構
此外,游弘宇介紹中國線上教育機構,包含:百度傳課、淘寶大學、騰訊課堂、滬江網校、達內科技、TAL好未來。其中,傳課、淘寶大學、騰訊課堂是中國互聯網巨頭所開設的線上教育平台。而不同的平台也有不同的教育領域專長:
1.百度傳課:屬於職業培訓課程。民眾可以在線傳授技能,也可以在線學習一技之長。
2.淘寶大學:最主要是服務淘寶、天貓的電商平台,傳授商家平台的運營技巧。
3.騰訊課堂:除了一些職能培訓的課程外,也透過機構入駐提供公職考試與其他國家考試相關課程。
4.滬江網校:提供語言培訓課程。值得一提的是,其於2015年1212節慶時的特別行銷方式:學員只要上完報名課程,滬江網校就會退費給學員,以此吸引學員報名;但線上培訓最困難的是完課率,有95%的1人沒辦法完課。
5.達內科技:專職IT培訓,是其中一個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培訓公司。其特別的模式為:學員可以一開始不用付錢,在達內上完課後,達內會協助媒合到相對應的職缺,並待學員開始工作後,再從學員每個月的薪水來償付之前應繳交的學費。
6.TAL好未來:旗下有許多培訓相關的事業體,專精在K12的領域。
⊙比較3:台灣線上教育機構
至於台灣線上教育機構則有:YOTTA(悠達天下)、Hahow、想享學、TibaMe.com、磨課師、均一教育平台,其在線上教育產業鏈中,亦扮演不同角色:
1.YOTTA(悠達天下):文化大學推廣部新成立的線上教育品牌。線下教育培訓已有30年,掌握開課Know-How的同時,也擁有豐富的業界講師群;目前的自製課程主打房地產、投資理財、文創類課程。另外,YOTTA也透過外部招商,連結語言類及電商類的課程;近期更與上海的互聯網電商智庫公司合作,計劃在3月中推出一系列中國電商課程。(YOTTA網址:www.yottau.com.tw)
2.Hahow:C2C的線上教育影音平台。學生可以號召募集課程內容、老師也可以提案、募資開課。
3.想享學:生活跨界線上學習平台,鴻海所投資之公司。
4.TibaMe.com:緯創旗下教育品牌「緯育」所創辦,並與具30年培訓經驗的資策會共同營運。以就業導向的OnO (online and offline)IT培訓為主。
5.磨課師:正規學制之線上教育平台,由教育部補助相關開課費用。
游弘宇表示,「台灣線上教育還沒有被普遍使用,因為消費者還不習慣線上課程,需要被教育;另一個原因是台灣太方便了,隨時都可以上到實體課程。所以我希望未來有越多廠商越好,往後業務推動會更方便。」
9大獲利模式 賺錢各有方
游弘宇表示,線上教育產業有3大類別,即內容提供商、平台營運商、技術提供商,「內涵提供商是由出版業者、教育機構、學校、MOOC,或是老師、個人工作室提供內容;平台營運商則是整合資源和流量,例如騰訊可以直接在入口網站招商,透過流量吸引群眾報名上課;技術提供商則是透過新型研發與技術創新,提供解決方案與技術工作。」而其營運模式也可分為3大類,即:B2C、C2C、B2B2C。
上述兩組可交織成9個獲利模式,分別為:賣內容、提供解決方案、賣工具、賣入口、賣廣告、賣加值服務、賣資源、賣數據、賣預期。而每一家公司不會只單獨運作一種模式,更常見的情況是一個組織同時存在多個模式。個別模式的內容如下:
1.賣內容:教育產業中最直接的一種模式,販賣課程內容與相對應的服務。收費模式為2B、2C。
2.提供解決方案:技術提供商為教育機構建置平台或系統,提供技術支援來獲取收入,獲利模式為B2B2C,「2015年於中國上海與北京參加線上教育展時,裡面有30~40家廠商,其中只有2~3家做內容,大部分都是系統提供商。系統提供商是透過租售系統的方式服務內容廠商。」游弘宇說。
3.賣工具:收取軟體安裝費或使用費,可能為安裝時收取一次性的費用,或依使用的期限收費,常見於收費類型的APP。
4.賣入口:平台向入駐的廠商收取上架費或是銷售拆帳,常見於議價能力強的平台。例如:淘寶教育、騰訊教育。
5.賣廣告:網路的網頁廣告版位販賣,是網路產業的常見模式,但目前並非網路教育的主流模式。
6.賣加值服務:基礎服務免費,加值服務收費,「例如上課不用錢,可是拿證書證照要付錢。」
7.賣資源:透過政府或是教育相關部會的預算,取得政府補貼的模式,包含:B2B2C、B2G2C。
8.賣數據:販賣使用者的相關數據,或是賣數據分析的結果。
9.賣預期:以商業模式的想像空間吸引創投投資,以獲得經濟上的支持。
線上教育翻轉教育方式、教育產業,同時也發展出各式的獲利模式,未來即便秀才不出門,也能盡知天下事!
名言分享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透過互聯網,年輕人在傳統產業面臨轉型時,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被看見。
游弘宇(Stephen):文化大學推廣部
台大商學院畢業,現任文化大學推廣部MOOCs事業發展
【Q&A問答時間】跨產業沙龍於每位講師分享後皆有精彩Q&A問答時間
Q:文大推廣部MOOCs是否僅鎖定台灣學員?
游弘宇:我們也在專注中國市場,事實上,文大推廣部在台灣做得不錯,在中國也有好幾個辦事處,未來希望有機會做到中國市場,未來平台若run到一定程度,可以考慮進入。但我跟當地人聊過,把台灣內容直接輸入中國,他們不一定會買單,但可以考慮經營職業培育的節目。
Q:您如何看待國內市場?
游弘宇:台灣因為實體課程太方便,線上教育不普及。從文化推廣部MOOCs的經驗來看,很多在台北開設的實體課程線上化後,台北人不會買,反而是宜蘭、中壢、苗栗的人來買,這對教育資源平均分配有益。但因為少子化的關係,市場一直在萎縮,台灣純做線上教育的機構都很辛苦,至於對文化推廣部而言,由於線下課程獲利高,是全台最賺錢的教育機構,線上課程可以讓線下課程的推展更有效。
(原編撰 周怡伶,圖片提供/天地人文創,Jack Liao2016.11.10審編。網頁資料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抄襲;歡迎分享轉載文章,並附上出處與網址,內容如有指正,敬請來信告知,我們將不勝感激,E-mail:service@tiandiren.tw)
> > >延伸閱讀:【跨產業】馬偕醫院檢驗科主任陳冀寬:大數據找到微量警訊 提早預防與治療
> > >延伸閱讀:【跨產業】 Uitox 馬來西亞分公司Senior Account Manager洪儀雲:跨境馬來市場 電商撇步報你知
> > >延伸閱讀:【跨產業】海嘯數位科技共同創辦人鄭仲鈞:3+2新創APP關鍵 愛食記破百萬下載
> > >更多【 跨產業沙龍 】活動報導
▲「跨產業沙龍」為全台最大的每週跨界交流論壇,是一個各專業人士的人脈交流與產業學習平台,由天地人文創旗下的天地人學堂於每週三19:00-21:30固定籌辦。每場次皆邀請三位不同領域講師分享產業工作與內容,一次瞭解三方產業,每位講師30分鐘產業分享(20分鐘演講與10分鐘Q&A),會後交流更能累積跨界人脈,以打造各專業人士的交流廣度與深度,累積跨領域合作與創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