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青年Kevin被外派到大陸經營 社群空間 ,工作足跡從崑山、南京,輾轉到福建,又走回南京創業。於南京市區最大書店新華書店經營空間「我享生活」,並以茶道文化為品牌主軸,透過一系列的茶道活動與課程,以及讀書會,聚集南京各界文人雅士,讓空間乘載多元價值並碰撞出無限可能。
(編按:我享生活文化策劃總監Kevin為第121場跨產業沙龍講師。跨產業沙龍為全台最大每週跨界交流論壇,每場次皆邀請三位不同產業專家學者與大家解構各領域Know-how。更多現場照片,請看:FB實況)
走進坐落於南京新華書店的小角落,一群人屏氣凝神地聽著講者說書,沉浸地享受書本的精華奧妙,以及講師透過聲音傳達的細膩情感;隔一天再度光臨,卻發現有許多小學老師、家長聚集,暢談青年教育政策及改革方針—這裡是由台灣青年Kevin所經營的「我享生活」空間。乘載著各式各樣的沙龍活動,「我享生活」以空間經營出發並以人文為本,吸引各領域愛好者聚集,透過知性交流,強化彼此連結並激發更多可能。然而,Kevin並非一開始就投身文化創意領域。他與文創的淵源,要從外派大陸那一年說起。
畢業於陽明大學生醫光電工程研究所,進入職場後一直在台字級的企業任職,Kevin的職涯路途一帆風順,卻在外派大陸之後拐了個大彎。2008年他被外派到崑山開設法律事務所,主要負責智慧財產權訴訟相關案件,又於2010年到南京參與購物中心籌備團隊,招商、樓管、通路媒合都歸他管,接著又到福建省管理3家公司,輔導企業台灣智慧財產管理規範(Taiw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System, TIPS),直至2012年才輾轉到福建龍巖從事文創工作。
台灣、大陸兩地豐富的工作經驗,引發Kevin許多感觸,「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我一直希望為社會做點事情、貢獻心力。」於是,Kevin回到熟悉的南京創立「我享生活」,以茶道意象為品牌核心概念,延伸出一系列人文相關活動,並以發揚傳統文化理念為宗旨。(延伸閱讀:誰說學藝術的小孩不賺錢?3大關鍵 ART TAIPEI 成為亞洲最大當代藝術博覽會)
公有VS.私有空間 經營模式大不同
不過,空間經營與一般商業模式不同。一般的商業模式是經營者構思好營業內容,接著再租下店面執行實踐,空間經營卻完全相反,必須先有空間再以開放性的角度,接納各式各樣的可能。一般而言,空間經營者多半是地產開發商、政府,或者是租賃個體,「地產開發商本來就有土地,是為了利用空間而利用,政府包含國營企業、軍方等所經營的空間,原則上不以獲利為目標,至於個人則是為了理想,透過空間搭建平台,迎接各種不同的可能性。」Kevin說。(推薦課程:獲利營運模式(BMC, Business Model Canvas )培訓系列課程)
基本上,私有空間經營思維的成形,源自於土地私有化,土地因而成為交易的項目之一,Kevin解釋,「當土地變成了產品,就會有人想辦法讓土地升值,其中『商場經營』是最快的方法,再往下解構則延伸出『小型商場』,進而有『小空間經營』的概念產生。」而私有空間經營的目的,便是在既存的空間下,實踐一項以上的經營、行銷模式,以尋求獲利最大化。
至於公有空間經營思維,則是以人民的整體利益為考量,具備功能性或文化性,例如:市民K書中心、里民運動中心等。根據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研究生劉乃瑄於2005年所撰寫論文《對公共空間經營之省思》表示,「公共空間的永續復甦,應涵蓋其文化價值、空間形態、與街區經營等重要元素,吾人以此表現地方歷史與文化特色,保留居民共同的集體記憶。」(延伸閱讀:大山北月執行長莊凱詠:舊址新造,美食策展活絡當地生態)
Kevin則強調,「不論空間性質為何,都應當考慮到附近居民的感受,以社區經營為優先考量,藉由居民的互動連結擴散出去,再加以考慮其功能性。」
取經蘋果電腦行銷策略 茶道文化=品牌核心價值
Kevin經營空間的方式,則是先透過教育沙龍擴散知名度,進而吸引人潮並建立品牌印象,「我個人在創業之前,認為江蘇省和台灣的小學教育有許多值得互相學習的地方,所以我蒐集了許多教育資源與交流連結,開辦教育沙龍後漸漸形成了綿密而凝聚的家長群組,進而激盪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想法。」此外,由於「我享生活」坐落於南京市區最大書局新華書店,自然容易聚集文人雅士,便於讀書會推廣並活絡人潮,至今已舉辦多場藝文活動,也是南京最大讀書會的舉辦地,Kevin表示,「台灣最大的讀書會社群『為你而讀』,也曾在此說書給大家聽。」
有了知名度與人潮後,「我享生活」主力發展的活動則是「茶道文化」,除了每周兩次的茶道課程之外,逢年過節也有大型的茶會。不過,由於茶道對於年輕人而言,仍舊是不容易被廣泛接受的藝術,因此Kevin採用的活動方式,是讓年輕人透過遊戲參與其中,「如果有一張上海崑劇院《牡丹亭》的演出票,和一張《美國隊長3》的電影票,我想大部分的年輕人還是會選擇看電影,所以我們必須循序漸進,將茶道與生活、烘培、電影等元素結合,一步步讓年輕人認識以人為本的思維,接著再導入文化底蘊更深的藝文活動。」
事實上,樹立以茶道為主軸的品牌印象,是Kevin取經於蘋果電腦的行銷策略,「樹立品牌核心價值之後,未來不管是什麼產品,規格已經不重要了,消費者還是會買單。」因此,以「茶道文化」作為行銷策略的Kevin,不論是課程、活動、茶葉銷售皆自然成長,並計畫於未來開發更多相關活動,一步步打響名號。(延伸閱讀:品牌行銷不只是下廣告! 前奧美創意總監打造有梗行銷:APP過香爐)
想辦畫廊、想做慈善?建議讓專業的來
曾旅遊過全球150個城市,六分之一的生活品質在貧窮線以下,親眼看過貧窮人家困境的Kevin,在「我享生活」遇到了一位來自河北邢台的青年畫家,這位畫家這樣對他說:「在我的家鄉沒有人一餐吃飽、一天穿暖。」於是,Kevin二話不說為河北邢台的孩子發起慈善捐衣、捐書、捐款活動,後來他更將愛心活動延伸至向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浪多小學以及向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縣城西小學,並且把「我享生活」空間中最醒目的區域作為「公益站」。
在2014年11月17日至2014年11月30日期間,Kevin不僅募得捐款38240元,也募得2.5噸衣物,慈善活動的效益顯著,也進行得十分順暢。然而,他卻認為,「慈善活動還是得讓專業的來。」原因在於,「慈善活動的財務流程必須非常嚴謹,也要有完善的監督,不管在大陸或是台灣,慈善活動容易產生爭議也很敏感,NGO經營者也通常有自己的圈子,再加上目標族群跟我本身的空間完全不同,所以我認為若有心做慈善,響應就很好了,不需要親力親為。」
此外,Kevin也舉辦過多場畫展、攝影展,但他不諱言地表示,「雖然過程中沒有出現任何問題,但我後來認為藝廊還是要由專家來經營,因為藝術圈有固定的行規與圈子,就算我們提供空間給年輕藝術家,對他們的實質效益並不高,辦的活動也不會比專業藝廊來得好。」他接著說,「我認為空間經營者盡量不要碰畫廊,除非可以把它做得跟專業畫廊一樣好。」
最後,Kevin強調,「空間經營者必須明確知道自己想要呈現的空間樣貌、品牌印象,這些關乎於你要靠哪些活動堆疊出來,基本上經營空間很難賺大錢,能損益兩平就不錯了,但大家還是前仆後繼地投入,因為經營空間能夠樹立圈子,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目標客群,接著再延伸其他的商業模式,此外若將事業橫跨多種領域,通常能夠發揮綜效,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名言分享
Złej baletnicy przeszkadza rąbek u spódnicy.”
舞跳不好的人,總抱怨她舞鞋太差。~《波蘭諺語》
郭開文(Kevin):我享生活文化 / 策劃總監(南京藝文空間營運)
我享生活文化為坐落於南京市區的藝文空間經營團隊,負責籌備各式展覽、沙龍講座、文化課程及公益活動等,包含:南京最大讀書會「嚶鳴讀書會」及「荷塘書享薈」、為期7天來自6個國家的國際戲劇研討會、中國茶道文化課程與背包客沙龍等,並藉此打造互相交流分享的平台,激盪創意發想、促進良性循環。Kevin長年專精在商場策劃、知識產權法律,規劃過武漢、南京小型購物中心的空間動線,也曾於深圳、崑山執掌法律事務所顧問服務。
【Q&A問答時間】跨產業沙龍於每位講師分享後皆有精彩Q&A問答時間
Q:您如何跨界專精知識法律財產權及商場策畫兩大領域?跨領域專長對您的幫助為何?
Kevin:非常有幫助。我年輕時換工作跟換衣服一樣,我本來就喜歡多方嘗試,過去在不同產業、城市工作對我的影響都很大,現在也都被運用在我的創業過程中。我認為如果你的人生以創業為目的,最好每件事情都嘗試一點。
Q:在空間經營上,您可以提供哪些大陸經驗?
Kevin:我很鼓勵台灣任何人到大陸發展,衣錦還鄉時可以帶給台灣能量,進而帶領台灣走出更寬廣的路。此外,我也透過空間媒合台灣與大陸文創產業的專家。
Q:台灣人在大陸創業是否有任何限制?
Kevin:沒有任何限制,也沒有任何問題。台灣人在大陸除了不能投票,基本上要住一輩子、要工作、要創業都沒有問題,只是心態要盡量融入當地。
(撰文/周怡伶 圖/天地人文創,Jack Liao2016.12.13審編。網頁資料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抄襲;歡迎分享轉載文章,並附上出處與網址,內容如有指正,敬請來信告知,我們將不勝感激,E-mail:service@tiandiren.tw)
> > >延伸閱讀:跟機器人聊LINE?LINE 台灣技術總監:未來人人都能有鋼鐵人的 AI 管家
> > >延伸閱讀:CAMPOBAG希嘉文化執行長顏瑋志:文創產業三大哉問 推動迪化街文化復興
> > >延伸閱讀:大山北月執行長莊凱詠:舊址新造,美食策展活絡當地生態
> > >更多【 跨產業沙龍 】活動報導
▲「跨產業沙龍」為全台最大的每週跨界交流論壇,是一個各專業人士的人脈交流與產業學習平台,由天地人文創旗下的天地人學堂於每週三19:00-21:30固定籌辦。每場次皆邀請三位不同領域講師分享產業工作與內容,一次瞭解三方產業,每位講師30分鐘產業分享(20分鐘演講與10分鐘Q&A),會後交流更能累積跨界人脈,以打造各專業人士的交流廣度與深度,累積跨領域合作與創新動能!